但是好在~
痛並快乐嘛!
沈飞小心翼翼的將香水塞进书包,再把书包背到胸前,像是守护大宝贝一样的守护自己包里的香水。
眼见买完了东西,
沈飞纳闷道:“小陈?你不给家里买点东西啊?”
“不买了。”陈露阳轻轻摇头,“我没钱了。”
“你没钱了?!”沈飞和小中文都惊讶出声。
“对啊,我没钱了。”陈露阳双手一摊。
“你钱都哪去了?”沈飞一急,“不会是丟了吧?!”
“丟哪了跟我说,我帮你问派出所,我还认识人!”
小中文也赶紧道:“是啊陈哥,这眼瞅放假了,你路上咋能没钱?你票买了没啊?没买咱们给你凑凑!”
眼见两位热心肠的兄弟越说越著急,陈露阳赶紧伸手止住:
“我钱没丟,就是给大傢伙发工资了。”
结果他这话不说还好。
一说完,沈飞和小中文就更疑惑了。
大傢伙的工资都是单位发的,什么时候轮到个人发了?
不过,两个人到底懂分寸,也都很识趣的没有问。
毕竟涉及到人家修理厂的事儿,不该打听的就別轻易多打听。
但陈露阳也確实没骗人。
他的钱,確实是都发工资发出去了。
虽然张楠、林启明、马进、郭安礼还有哲学系的两个师兄师姐,都是各自院系安排来协助的,身份上是“帮忙”。
但是项目是修理厂的项目,也是陈露阳的项目。
大家辛苦忙活这么久,怎么也不能兄弟们白干。
但无奈,他们本身不属於省机械厂的工人,没有办法给他们发放福利和工资。
而项目的第二批资金也没有批下来。
所以陈露阳只能自掏腰包,认可自己吃点亏,也把工资给他们发下去。
虽然数额不多,但好歹是份心意。
此时的修理厂里
张楠正坐在接待室,一边守著电话,一边摊开图纸琢磨零件结构。
整个修理厂静悄悄的。
快过年了,修车的人本来就少。
再加上大傢伙都想抓紧时间去置办买点年货带回家。
乾脆,张楠就自告奋勇的留下来看家,让大家都出去买东西。
反正这段时间他一直跟著修理厂跑项目,早就是“半个自家人”了,陆局他们也放心。
正看家呢,外头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几句交谈。
“是这儿吧?”
“绝对是!这门脸跟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这都养成的什么毛病?不是往门上贴照片就是往门框上贴牌匾。”
“走这一道,就属这家门口贴的最,我看啊,他们就差往窗框子上贴牌匾了。”
“话也不能这么说,牌匾多证明成绩多。”
“別人家贴的都是红底黑字的春联,这修理厂贴的是金底红字的牌匾,看著就比別人高出一等。”
“哼……什么高出一等,我看是自己给自己封官,有一点成绩都恨不得让別人知道。”
嗯?
张楠停下了笔,竖著耳朵去听著门外的交谈声。
奇怪了。
明明这人说话里全是挑剔,可是语气中却半点挖苦都没有。
倒有点像正话反说。
嘴里说著嫌弃,可是心里却满意的不得了。
就在张楠准备起身,看看外面是谁的时候,
修理厂铁大门的厚帘子被掀开,三个中年人走了进来。
“人呢?这里咋没有人?”
刚一进屋,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
“有人有人!!”
张楠赶紧扯脖子喊了一嗓子,起身就跑出接待室。
只见门口走进来三位中年人,穿著厚实的大袄,顶著寒风,一脸风尘僕僕。
为首的那位50多岁的年纪,目光炯炯有神,身材魁梧高大。
站在他左边的人,不知是晒的还是天生皮实,脸確黑。
右边那位看起来最和气,眉目舒展,笑容可亲。
瞧见这三个人,张楠马上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这些日子他天天在修理厂画图纸,研究零件,各色各业的人也都见了不少。
有些身份不一样的顾客,一眼就能看出来。
张楠客气问道:“几位同志,是来修车的吗?”
看见张楠,三个中年人神色都有些微妙地变了下。
其中一人还下意识朝屋里瞅了眼,像是在找什么人似的。
最右边那个男人反应过来,笑著打圆场:“对,我们听说这里有一家修理厂,过来瞅瞅。”
张楠听了,赶紧让出路来,笑著招呼:“现在师傅们都还没回来,要不几位同志先进来坐坐,我给你们倒点热茶暖暖手。”
几位中年人对视了一眼,倒也没拒绝,带著几分好奇和打量跨进了屋子。
张楠热情的將三个人请进接待室,转身麻利地从茶几上取出三个茶杯,一人倒了一杯热水。
“您几位请坐,天冷,先暖暖手。”
张楠顺手又抓了一把瓜子递上,“我们这条件差了点儿,见谅啊。”
三个人进屋之后,没有著急坐下,反而四下打量了几眼,像是在评估这厂子。
那位为首的大个子拍了拍靠墙的茶几,状似无意地开口问了句:
“师傅们白天不上班,都干嘛去了?”
“他们都出去买年货了。”张楠笑著解释道:
“这不快过年了嘛,厂里的师傅都是东北的,都想著带点东西回家过节。”
“那你怎么没去?”
“我不是厂里工人。”张楠笑著解释:“我是北大的学生,这段时间留这边帮忙,顺便看个门。”
北大的?
三个中年人明显一愣,那种下意识的惊讶写在脸上。
“你北大的怎么跑这来看门了!”
张楠笑了笑,没有被语气带偏:“我们系里和修理厂有项目合作,我主要负责画零件图纸。这边图纸多、进度紧,我平时就住在厂里,算半个自己人。”
说起“半个厂里人”的时候,张楠的脸上还带著一丝骄傲。
“对了,我姓张,叫张楠。三位同志怎么称呼?”
“我姓牛,这位姓董,这位姓王。”站在右边的牛同志简单介绍。
“哦哦,三位好!”张楠听完,还没来得及反应这“牛董王”三人到底什么背景,
只听那位牛同志悠然开口道:
“既然你是北大的学生,又是图纸负责人,那这厂子你肯定熟,不如带我们转转,看看你们的设备和生產情况?”
“没问题!”张楠当即答应下来。
这半年来,修理厂的名声是越传越广。
不光计程车来得勤,一些单位也图方便,把公车、货车一股脑开过来修。
眼看临近年关,还有不少单位乾脆上门打听合作。
毕竟,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能力,能够自建修理部。
有些小单位好不容易批下车指標,把车买回去,却没几个人会修。
司机出身的师傅,再有两把刷子,也只是“捣鼓捣鼓”小毛病。
要是碰见伤筋动骨,需要换零件的地方,他们就麻爪了。
比起求人找原厂修理,倒不如直接在本地找个修理厂方便。
张楠在厂里住得勤,一来二去,也见惯了这些“上门摸底”的来客。
平时没少听陆局他们接待各路来人,介绍流程、说明设备、讲项目情况,
一遍一遍的听下来,简直熟的都快背了。
此刻见几位同志是来“考察”的,
张楠立马精神一振,一边在前头领路,一边跟几人閒聊:
“您几位是听谁介绍来的呀?”
三人含糊道:“听人说过几次,顺路来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