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
標题都起三行了。
也不知道是事儿太多了,一行写不下,
还是自己水平不够。
好像自从上了学,弄了项目,这材料的標题就越起越长!
陈露阳都有点害怕,以后的標题別再整出大半篇子来。
写完了標题,下面就是正文了。
虽然此刻马进和郭安礼已经围绕工艺卡,著手搭建起一套“工艺流程可复製化评分体系”,为后续標准化打下了基础。
但仅靠这套评分体系,还难以突出技校在整个项目中的实际价值。
如果想要让技校成为主角、站上舞台中央。
真正体现出“產教融合”的成果,
就必须把这些实践经验落到纸面上,写出一份既有数据支撑、又有理论深度的材料才行。
想了想,
陈露阳下笔,写在首页的第一段就是:
“项目启动以来,技校师生深度参与零部件样本加工任务,承担了从图纸研读、工艺制定、流程试错到现场试配、实物测量等关键环节,既为通用化探索提供了宝贵样本,也积累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尤其在设备条件、学员基础各异的背景下,技校集体展现出极强的適应能力与问题意识,是推动“多点协同、分段试製”模式逐步成型的主力力量……”
誒嘿~
写完第一段,陈露阳无比满意的看了看標题和几乎占据一整夜的第一段~
虽然首段的字数多了些~
但是点题嘛!
这要是让那些技校老师和诸位校长看见了,不知道会有多高兴!
兴奋地搓搓手,陈露阳在大脑里措措词儿,
隨后钢笔歘欻欻的继续在稿纸上写了下去……
眼见六所技校的试製件已经基本成型。
现在就差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整装验证。
e=(o`*)))唉~
陈露阳挠了挠脑袋,眉宇间露出思索犹豫之色。
这一步必须找个靠谱的地方干。
至於找谁干呢~
陈露阳脑子里转著两个名字:
一个是鲁永强,另一个是何大华。
其实论地位吧,鲁永强似乎更胜一筹,
但是这玩意儿……
老丈人的关係,用起来总是没有亲爹亲厂长的关係顺手。
要是找鲁厂长吧,未免显得他借著陈拓『未来女婿』的关係办事。
他不喜欢。
况且这社会,你也不知道有些事儿一旦传入別人耳中,会被怎么传出来。
自己只是因为整装这一步,找了陈拓的兄弟帮忙。
传出去,就很有可能变成,自己做的这一切全都是靠未来老丈人的帮衬。
那他还不如死了算了!
再说了,
鲁永强那边是搞炼钢、炼铁的。
虽然厂子大,但对他们搞装配这种细致活儿未必合適。
反倒是何大华的西山机械厂,本来就是做装备加工出身,机械基础扎实,而且技术员多。
两相权衡,也是何大华优於鲁永强。
……就找我何叔了!
等陈露阳赶到西山机械厂时,天色已经擦黑。
工厂门口的路灯一个个亮了起来,照得雪地泛著点青光。
好在以前陈露阳常来西山帮忙,跟门卫大爷们都混得脸熟。
远远看见他背著书包往门口走,门卫大哥笑著拉开小窗户探出头,
“哟,小陈来了啊?这回不是来翻译了吧?”
“不是。”陈露阳笑著挥手,“我找何叔有点事儿。”
“行,进去吧。”
一路小跑著进了厂区,陈露阳钻进行政楼时,
何大华正好拎著茶缸从会议室回办公室。
瞧见陈露阳,何大华顿时高兴的招手:
“哎哟,小陈,你怎么这个点还折腾过来了?快进屋暖和暖和!”
走进办公室,
两个人简单敘旧之后,陈露阳说明了来意。
“何叔,我今天来找你,其实是有事想请您帮忙。”
“这不是咱修理厂那头的通用件项目嘛~”
“六所技校的试件已经做出来了,
“但卡在组装环节,我得找个有整装能力的厂做一轮整装验证。”
“我前阵子也找了不少地方,但是要么嫌我的活小,没兴趣搭理;要么就没精度,干不了我这个活……”
“现在部里和市里都盯著这个试点,我得儘快把第一批样件整出来,不然下面的数据分析都跑不动。”
“何叔,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何大华听完,嘆口气:
“小陈,你这点小活,换平常我这就能帮你干了。”
“可你也知道,眼下年底衝刺,咱厂两个部里掛帐的重点项目卡著节点,我手头几个试製工段连休息都不敢多排。”
“厂里的车间现在一口气喘三头,腾不开工艺员,也腾不开测调台。”
“要是我硬让你插进来,別说你项目节奏保不住,连我这边原本的排產也得跟著乱套。”
“我懂!”陈露阳马上点头。
他就是省机械厂出来的。
厂里一年到头,最忙的就是年底。
全厂上下都像上了发条,铆著劲儿往前冲。
冲得过,就能给部里、上级、甚至整个行业交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
冲不过去,来年指標、拨款、设备升级统统都得往后挪。
越是关键的单位,越是跑不开人手。
越是骨干的岗位,越不可能挪出工艺员给你做点“顺手帮忙”的活。
哪怕有心想帮,也真是帮不上。
“不过呢,有一家单位,也许能接你的活。”
何大华转头看向陈露阳:“你听说过『市工艺技术服务站第五加工部』吗?”
“没有。”陈露阳摇摇头。
“没听过也正常。”何大华笑了一下。
“那地方从来不对外接活,全靠圈子介绍,外头人根本接触不到。”
他把茶缸往桌上一搁,语气也跟著稳下来:
“那家原本是兵工厂底下的精加工组,老工人一把好手,乾的都是些普通厂不敢碰、不好做的精细活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