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行业标准中文化
许学军带着众人参观了一番,他似乎对这里很熟悉。
主体建筑就三栋,主楼上课培训、厂房模拟设备培训,最后则是一个小食堂,很紧凑。
某处教室门口,“π”的成员们朝里面张望,一个三十岁许的男性正在讲课,经翟达介绍叫屈振,中南大学研究生,有三年半导体从业经验,当然之前都是硅基部分,并且职级也不高。
对他们来说,培训也是梳理自身技术水平的过程,碳化硅毕竟和硅基不同。
培训资料的初版,是哈城“π”成员们自己梳理出来的,到了这里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过,以后投产了还要继续完善。
“标准化手册”对越达餐饮来说是奇招,但对这边来说,只是基操。
大家见这间教室人不多,索性坐了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企业和工厂培训,与学校上课区别还是很大的,一切以实用为主。
此时正在教的是粒子注入/退火设备的操作,各个工序步骤的注意事项、以及设备操作方法。
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培训,到现在两百来人,虽然也有顽劣掉队的人,但整体来看,情况不错,好于预期。
因为对于基层操作员来说,有一个很便利的情况。
那就是那些翟达带头、研究院自主开发的设备,工业软件是由程墨带队完善的。
底层代码和功能组件不说,外在操作界面和专业术语,都是“中文化”的。
是的,一个小小的改变,却大大降低了基层人员学习的难度。
设备和工艺都是自主化,研究院在实质上,已经走在了方兴未艾的“碳化硅领域”前沿,也是全球唯一具有量产碳化硅功率器件能力的企业,自然就成了许多标准的制定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的信息压缩程度高于英文,但在复杂技术领域,却又比不过“英文简写压缩”。
举个例子,碳化硅行业的高频词:mosfet,英文展开后得写一行半,翻译成中文若想准确释义,也得半行。
但区别在于,当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英文教育的普通工人看到mosfet,难以延伸理解其含义,许多工人哪怕工作几年时间,对他来说也只记得了一个“符号”,或者“按钮”。
但使用中文后,可以引导其理解内在含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再度简化也可以为:金氧半场晶体管。
本民族的语言,是一定能够辅助本民族的人更深层次思考的,它是思维的润滑剂,也是调动智力的开关。
起初翟达也抱着固有思维,觉得中文字符是会长一些、复杂一些,但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ui界面”和“信息归类”补偿。
再联动其他内容,哪怕普通工人也能逐渐领会其背后的含义。
对基层工人来说,再复杂还能比专业英文复杂?
培训时教的都忘光了也没关系,汉字会帮你想起来,并且记忆越来越深刻,关联越来越多的东西。
它的物质组成、物理原理、器件类型都体现在文字中,而不是只记得庞大英文界面中,某几个自己会用的“按钮”。
如同许多人开了一辈子车,当“wiper”这个单词出现在驾驶室以外地方时,却依旧认不出来一样。
在制定属于研究院自己的“碳化硅工艺手册”时,翟达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文字功底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参与到了释义工作中,尽可能的降低学习难度。
这部分工作有趣很,中文的信息浓度与稳性定好,抽字、缺字、颠倒序顺,都不影理响解。
模糊的感知中,翟达自认为学习和应用难度,比起充斥着英文词汇的手册与界面,要降低了50%。
教的人、学的人都是。
这不但是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也是将知识和技能,更落地的沉降给普通基层工人。
一路在不同教室旁听了三门课,大家也渐渐对这里的模式有了概念。
仪表厂还有个小食堂,每天管两顿饭,“π”成员们也没矫情,晚上和所有人一起排队打饭。
没有事先通知,所以食堂的餐标就是真实水平,灶具所限种类不算丰富,但分量和含肉量优秀,味道尚可。
翟达归拢着餐盘里的米粒,说道:“之后拜托大家当一段时间培训老师,参与培训工作,我建议大家和其他培训师也多多交流,许多都是有经验的半导体从业者,量产和实验室毕竟不同,这个过程对你们也是重新整理思路。”
葛巧巧举着饭勺:“放心吧会长!我可是当过助教的!”
齐林也点头道:“我以前当过家教,也不是没经验。”
起源于“天才聚集”理念的π组织,没有因为这项工作太过低端而不满。
反而带着“当老师”的新奇和兴奋。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会长是翟达。
会长都如此务实肯干,他们怎会有飘的感觉?
程墨突然插嘴道:“会长,我也想参与一下培训工作,比如软件操作和检测方面,顺便在需求第一线吸收些灵感,也许以后有助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