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达完成了最后一项工作,正准备脱了橡胶围裙,一个身影犹犹豫豫的走了进来:“学长,我来了。”
周墨抬头看着那巨大的倒吊树冠,不管是谁第一次都得懵逼,老榆虽然被翟达嘲讽“光吃不长”,但实际上本体也是变得粗壮了许多。
刚来的时候,树冠直径大概七八米,现在已经接近十米,在室内看到这么独特的景致,新来者必须在一楼就交出自己的“卧槽”。
然后二楼再交一次。
翟达拍了拍手,招呼了一声:“你来的正是时候,等我换个衣服,我们一起上二楼进行下一阶段。”
继而给齐林和许学军介绍道:“这是‘π’的新成员,代号‘小飞棍’。”
周墨脸色一垮:“学长.是小飞侠。”
“这是‘飞艇’齐林,你们都是飞字辈儿了,这是许师傅.”
短暂的介绍了一下彼此,齐林对这个高考状元很好奇,隐隐也有了更多的危机感。
研究院在快速成长,“π”被启用的人员越来越多,他很希望自己能如程墨那样占据先机,奈何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机会,碳化硅项目组里他也算不上重要。
比如这个电机设计,其实许多都来自于会长的奇思妙想,而且是特别具体的奇思妙想。
翟达换了一身装束,带着众人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二楼。
在这里,孙婷和葛巧巧正在等候。
在长达近三个月时间里,项目组从熟练设备,到设计器件,再到确定参数,已经进行过无数次。
数万元的衬底,早已经用了三打了,初期自然是都打水漂了,给德国供应商创造gdp去了,但后期越来越好,也积攒了一些符合要求的合格品。
且不提周墨对二楼献上的第二句“卧槽”,目前这里的东北角是供给碳化硅项目使用的,包括三设备试验室。
必须用昂贵设备的流程,都已经在哈工大完成,甚至连封装切割都已搞定,拿到这边来的是一个个功率模块。
可以粗暴的理解为一个个陶瓷方块,由“基板”和“芯片”集成。
他们一直以来做的东西,只是里面芯片的部分(微米级,理解为集成电路也可以),从衬底沉积开始,一个四英寸的圆形衬底大概可以切割出来64个,而一个模块根据目前的设计需要16个。
反倒是陶瓷基板方便,国产采购就行。
这些模块都已经是经过测试的合格品,今日翟达的工作,是用他们代替传统原件,制作电机系统最主要的“逆变器”。
这可不是个小盒子,六七公斤重,体积接近一箱“六个核桃”。
是的,又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搓过程,不过翟达可比一般的实验室人员要强多了,这大概就是许学军说的:
有脑没手,处处掣肘,有手没脑,傻干到老。
如果是只从“就业”的角度,和人打配合搞分工也成,但若是致力于开疆拓土,脑子和手都要有。
原则上这活翟达自己做就行了,但为了加深大家的项目理解,翟达希望所有人都参观且学习。
孙婷、葛巧巧、齐林、许学军包括周墨,都成了实验室里的学生,这里面除了许学军属于“手脑都有,但手被自己玩坏了”,其他人对实际操作都比较生疏。
纸面上的名字、原理、公式,化作了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这种知识联动对所有人都助益颇多。
逆变器的设计是翟达亲自完成的,之前就说过碳化硅电机并未更改传统电机逻辑,只是以有更高物理性质的碳化硅模块替代传统模块。
这里面唯一的新人周墨并未出声,只是认真的望着翟达的背影,甚至有些出神。
葛巧巧以为他紧张了,用胳膊肘顶了顶对方的大腿:“别怕学弟,会长不是那么严厉的人。”
翟达头也不抬:“再交头接耳打屁股。”
葛巧巧:
怕什么.又不是没被打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