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际上呢?
除了英军两个旅和土耳其一个旅,其他的国家多的一个营,少的一个排。
面对美国后续的增兵要求,这些国家不但不加人,还强调随时会召回部队!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没有人支持美国。
雄踞宝岛的某人就表示自己有数十万身经百战的老兵,只要装备到位,随时可以参战。
不过这个请战要求,联合国军的所有国家均表示拒绝。
这里面尤其以南朝总统反对声音最大。
在他们看来,果军送装备的速度,比美国运输队运的速度都快。
真要打上两仗,志愿军怕是就把战线推到东京了。
确认了要停战,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短短两天后便召开了系统性的会议。
停战的提案得到了高票通过。
不过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又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他们没有和中国对话的通道。
其实在第三次战役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而且那个时候,美军对停战的需求比现在还要急迫。
当时,始终找不到渠道的美国只能通过热心肠的印度大使传递消息。
而这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麻烦。
大国外交,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说的肯定是梆硬。
尤其是当着第三方的面,更是得强硬才行。
这就使得当时印度大使传的话,有那么亿点点失真。
好在关键时刻沃克被撞死,李奇微接手战场并稳住了局势。
不然美国政府能恨死这个刚独立没多久的印度。
而有了上次的教训,美国这次不敢再那么搞了。
在杜鲁门的命令下,美国中央情报局拿出了一切的手段,只为寻找一个可以与中国对话的渠道。
但是中央情报局的一系列秘密渠道,最终却全都杳无音讯。
就在美国政府快要绝望的时候,艾奇逊想起了一个人。
乔治·凯南,美国国务院蘇俄问题顾问。
国务卿办公室内,艾奇逊见到了凯南。
“凯南先生,这件事恐怕只有你能做了。”
凯南两手一摊:“国务卿先生,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你,我不认识中国的任何人,也没有任何可以跟中国沟通的渠道。”
“我当然知道。”艾奇逊亲自给凯南端了一杯咖啡。
“我记得你跟蘇俄驻联合国大使马利克是好朋友?”
“是的。”凯南点了点头,就是因为这个,他才能当上这个蘇俄问题顾问。
“非常好,我只需要你用朋友的方式,向马利克先生提出美国政府的请求。”
“我们只需要能与中国谈判的渠道就行。”
艾奇逊强调道:“任何的沟通方式都可以。”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找过马利克,艾奇逊已经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沟通过了。
但是作为蘇俄人,马利克天生就不信任美国。
正式的渠道他都不一定信任,这种非正式渠道就更别说了。
可作为世界两大霸主之一,美国现在不能正式的主动要求停战,不然对面拒绝就扯淡了。
还是那句话,外面人多。
听到艾奇逊的请求,凯南没有再拒绝:“我可以充当这个说客,但是我不敢有任何的保证。”
“当然。”艾奇逊自己心里也都没底,自然不会让凯南打包票。
美国现在已经很急了,因此到了下午,凯南就在马利克的办公室内见到了自己的这位朋友。
对于凯南,马利克还是比较信任的。
因此在听完凯南的请求后,马利克点了点头:“我可以帮你传递这个消息。”
“但这跟美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友谊。”
马利克的意思很简单,这次我帮了你,以后我有事你也得帮我。
凯南自然也听得出马利克意思。
“当然,我们是朋友,不是吗?”
“这是莫斯科发来的电报,美国想要进行停战谈判。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倒是个好消息。”
会议上,众人对和谈纷纷表示了赞同。
对中国而言,朝鲜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军事上问题不大,但是经济上却有点顶不住了。
战争如果长远的打下去,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长远建设都会产生影响。
而且和之前打着打着打上头的美国不同,中国一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
去年10月,北朝军队已经彻底溃败。
为了帮助北朝政府,同时也为了不让美国陈兵鸭绿江边,志愿军这才入朝作战。
现如今,美军已经被退回到了三八线附近,北军也在中蘇的帮助想恢复了元气。
如果中美停战,北军单独面对南军,已经没有了危险。
而且经过这几个月的战争,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战略目标,早就超额完成。
冷静下来的美国这时提出和谈,中国没有拒绝的理由。
经过商议,首长下了结论:“那就同意和谈,但要边打边谈。”
“志愿军要在充分准备持久作战的同时,争取和谈结束战争。”
对中国而言,谈可以,但不能以谈的名义停战,
只有停战协议生效的那一刻,志愿军才会停止战斗。
双方确认和谈后,美国政府属实是松了一口气,李奇微立刻通过广播发表了声明。
他将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身份与中朝联军展开谈判,并保证停战协议的实施。
第二天,中央广播对李奇微做出回复,表示同意进行和平谈判。
随着双方特使的接触和几次电文的往来,双方约定,于开城外的三门里进行首次谈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