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任务要求,在即將抵达逐日点的时刻,景海鹏深吸了口气,重新下达了指令。
“伸出大功率微波导航天线、准备释放空间校准装置、准备投放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
一系列的指令从他的口中下达而出,不仅仅是刘洋和李聪在忙碌,他自己也迅速行动了起来,操控著太空飞行器上的设备將回收机械臂释放了出去,准备在任务完成后对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的残骸进行回收。
相对比遥远在木星轨道那边接收信號的团队,他们这边的任务更加的危险,也更考验团队的配合度和时机。
在超过百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如果不能够一次成功投放相关的设备完成任务,他们很快就会飞过『逐日点』。
而如果一旦错过了,他们就必须多环绕太阳一周或者是离开太阳轨道重新进入,以重新修正飞行轨道再入『逐日点』。
当然,如果他们错过了,这中间的时间也不会浪费。
和前往木星执行接收任务的小队一样,来太阳轨道执行任务的太空梭同样有三架。
如果夸父號错过了第一轮的投放任务,那么后续的第二架太空梭將会根据夸父號完成的任务程度进行后续的调整。
三架太空梭,五组量子引力激发设备,至少要保证有一组设备能够顺利进行实验。
抵达逐日点的时刻並不漫长,但对於夸父號太空梭上的三人来说,却仿佛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那般。
终於,当『投放成功』四个字出现在屏幕上的一瞬间,绷紧神经的景海鹏、刘杨和李聪三人不约而同地鬆口气,整个人都放鬆了下来。
“成功了!第一阶段任务完成!”
驾驶舱中,刘杨攥紧了拳头脸上带著兴奋和笑容的神色用力挥舞了一下。
“厉害哦!”
“干得漂亮!”
“不愧是队长!”
三架太空梭组成的內部通讯小队中,当刘杨的声音出现的一刻,恭喜和祝贺的声音在沉默著快速的响起。
很显然,关注著这次任务的並不仅仅是景浩鹏三人,还有另外两架太空梭上的成员。
当然,遥远在1.5亿公里之外的地球总指挥中心同样在关注著他们。
只不过他们要收到这份消息,还需要等待几分钟的时间才能分享这份喜悦!
当进行超光速航行任务的实验设备投放出去后,剩下的工作虽然同样艰难,但至少已经可以鬆口气了。
坐在主驾驶位上,操控著夸父號的刘杨和景海鹏开始利用太空梭內的探测设备採集了一些几乎『近在咫尺』的太阳数据与信息。
他们能够在450万公里的超近距离停留的时间不多,仅仅只有半个小时左右。
而执行採集太阳数据的时间则更少,只有已经投放出去的『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自动调整轨道、方向的十几分钟时间。
等外面的实验设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需要放弃採集太阳数据,进而开始捕集实验数据以及回收残骸了。
任务时间很紧急,而更紧急的是已经投放出去了的『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
在距离太阳表面近在咫尺的『逐日点』,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能够生存的时间不多。
儘管设计人员考虑了高温带来影响,不远处的太阳也隨时都可能爆发出一场猛烈的恆星风摧毁这些实验设备中的电子设备和电路,进而导致设备失灵,无法正常进行实验。
总之,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仅仅只有半个小时就需要搞定一切。
十几分钟的时间並不漫长,驾驶舱中,智能ai的声音忽然响起。
“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准备就绪!”
“空间校准装置对接完成,时空坐標同步中!”
“时空坐標同步完成,一分钟后正式启动实验!”
“.”
一道道的匯报声在驾驶室中响起,这是外面的实验设备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轨道调整和空间校准步骤。
而几乎就在话音落下的同时,驾驶舱中,景海鹏快速的站起身,伸手在的驾驶台上方的一颗红色按钮上按了一下。
“引力波探测设备准备就绪!数据採集中!”
“拍摄装置准备就绪。”
“近距红外仪设备数据捕集中。”
“.”
除了回收量子引力模擬设备的残骸外,他们还需要完整的收集实验的全过程所有的画面以及一切可以採集的数据,比如引力波动、红外辐射信號等等。
虽然这些数据並不能直接给出实验是否成功的答案,但却可以提供整个实验到底是在哪一步出现的问题,可以优化后续的研究和验证实验方案。
与此同时,远在一点五亿公里之外的crhpc机构星城总部的地面指挥中心。
站在总指挥室內的徐川,看了一眼面前直径3米*3米的超大落地屏幕。
上午9点43分!
距离夸父號太空梭上携带的量子引力模擬激发设备正式开启实验,还有两分钟的时间。
上午9点45进行第一轮的超光速验证实验,这是眾多物理学家藉助超算中心对整个太阳系进行完整的推算后得出的最佳时间。
而现在,只差两分钟了。
站在所有人的前面,看著面前的落地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画面和数据,徐川只感觉自己的心臟在怦怦直跳,浑身的血液仿佛都被加热了一般,带动著肌肉在不停的亢奋和战慄著。
儘管在此之前无论是位於太阳的激发小组还是位於木星的接收小组传递迴来的消息都表明他们的工作进展的相当顺利。
但不到最终一刻,谁也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会如何。
只是,他现在除了等待,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了。
毕竟隔著上亿公里,乃至数亿公里的遥远距离进行微操指挥工作,以现在的通讯技术来说还不如直接宣布实验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