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73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第373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第373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阳皇宫德阳殿内,晨曦初照。

刘备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肃穆。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文官以首相李翊为首。

武将以汉寿公关羽居先,皆肃立待命。

“众卿平身。”

刘备抬手示意,声音沉稳有力。

“今日召诸卿前来,乃为商议南征孙吴之事。”

“子玉,可将内阁所拟章程详细道来。”

由于灭吴的战略计划,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了将近一季的时间,才将之敲定。

灭吴的计划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内阁才拟出具体的灭吴章程。

因为其动员的兵力、甲胄、器械,以及战后的百姓安抚,都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礼:

“臣遵旨。”

他转身面对众臣,展开手中竹简。

“自陛下龙兴以来,已历六载。”

“今国势日盛,兵精粮足。”

“正当兴兵南下,扫除吴寇,复我大汉旧土。”

殿中顿时一片肃静,唯有李翊清朗的声音回荡。

“臣与兵部、户部诸公反复核算,伐吴需调大军二十万。”

“其中河北出兵三万,淮南出兵八万,再从青徐地区征调两万人。“

“豫州出两万人,荆州出五万人。”

伐吴之战,毕竟是以水战为主。

所以主力还是从淮南与荆州调。

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更多是打辅助。

而关中军由于要防备曹魏,所以不敢调动。

必须得留在那里拱卫京畿。

可饶是如此,二十万大军,依然是一场耗费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话方一落下,麋竺便执笏出列,宽大的朝服袖口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声音沉稳却透着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万大军,按制需配四十万民夫转运粮草。”

“以当前国库所储,恐难支应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刘备眉头微蹙:

“子仲可详细道来。”

麋竺展开手中账册,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间游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计,二十万大军日耗粮万石。”

“若加上民夫,则日耗三万石。”

“远征江东,往返至少半年,需粮五百四十万石。”

“而当前各地官仓存粮合计不过四百万石,尚有百万缺口。”

唔……

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当听到伐吴所需的粮草后,刘备还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万人吃马喂的正规军,其所耗费的粮草那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粮食,不能够长期保存。

又没有超长保质期的罐头类食品。

麋竺顿了顿,抬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万民夫非小数,去岁青徐大旱。”

“荆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强行征调,恐伤农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着手,也需到来年开春方能备齐。”

李翊不慌不忙,说道:

“子仲所虑极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时。”

他转向刘备,“陛下明鉴,江东春汛未至。”

“江水尚浅,利于我军舟师行动。”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尽数征调,不至耽误农时。”

这……

鲁肃有些迟疑,已插话道:

“若按李相的意思。”

“等待春耕后方才用兵,则秋收前难返,岂不两误?”

“这是必要的牺牲,打仗又岂有不耗量的。”

“倘若事事都顾及两全其美,反会受到掣肘。”

李翊直言解释。

打仗本来就是伤国伤本伤民的。

要按《孙子兵法》的理论,孙武是坚决反对打仗的。

他的观点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如果非打不可,那一定要往死里打。

中间不管付出的代价有多大,都是应该的。

因为在孙武看来,你一旦跟别人打起来了,那你就已经是输家了。

如果你接下来打赢了,那你只是输的更少而已。

所以李翊也是这个观点,

既然已经决定伐吴了,那就竭尽全力。

至于中间需要调动的民夫、伤到的民本,都是不可避免的。

刘备敲了敲案几,说道:

“……好了,既然如此,那即刻照李相所议之事办理。”

“争取明年开春,征调到四十万民夫。”

“好了,若无别的事,诸位都退下吧。”

退朝后,暮色渐沉。

洛阳皇宫的廊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刘备遣退左右,独留李翊在宣室殿议事。

“子玉啊,“刘备轻抚案上竹简,语气似闲谈却暗含深意、

“伐吴资费虽已敲定,却还有一事未定。”

“爱卿可知朕所指何事?”

李翊目光微闪,执礼回道:

“陛下深夜相召,莫非是为伐吴主帅人选?”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含笑点头:

“……子玉知我。”

“此次伐吴,朕调动河北、河南、青徐、荆州、淮南五军,合计二十万之众。”

“五军统帅各有所长,却需一人总领全局。”

“否则出现将帅不合之事,反倒容易出事。”

“只是你也知道,伐吴一事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

“这主帅人选,尤其得慎之又慎。”

“故朕适才没有在朝堂上说这件事,单独留下你。”

“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说说看罢。”

“爱卿以为,谁是这次伐吴的最佳人选。”

李翊缓步至殿侧江东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沿线。

“伐吴之战,以水军为先。”

“故主力必然是荆州军与淮南军。”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

“荆州军黄汉升老当益壮,淮南军陈元龙深谙水战,此二人确为伐吴主力。”

“只是……”

“只是什么?”

刘备目光如炬。

“黄老将军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只是年过七旬,恐不足以统领五军。”

李翊话说的很委婉。

说黄忠年纪大了,恐怕没有精力能够同时管辖五军了。

但刘备其实知道,李翊想表达的意思是老黄忠根本不能服众。

说白了,黄忠加入的时间很晚,全靠刘备捧他。

尽管后面确实有阵斩夏侯这样的赫赫之功。

但说难听点,刘备麾下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

单论累积的功绩,比你黄忠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他们比黄忠多打了很多年。

后期也没有那么多战役可以打了。

况且黄忠年纪确实是大了,七十多的人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黄忠在前线真有个闪失,那南征军士气不立马崩了吗?

古人可是很迷信的,出征死主帅,非常不吉利。

更别说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了。

“那从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里面选呢?”

刘备刻意避开淮南军,其心中所忧,溢于言表。

李翊沉吟半晌,缓声道:

“青徐军主帅是臧霸,他虽然也是功名赫赫,但恐怕很难让五军心悦诚服。”

“河南军呢?”

“河南方经重创,本就不是伐吴主力。”

“让河南军当主帅,如何使众军士信服?”

“河北军?河北军有没有可能?”

“河北军也不是伐吴主力,况河南军素来与河北军不睦。”

“真让河北军当了主帅,河南人又有不高兴了。”

河南军河北军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

最早在袁绍手下,他底下的党争主要就是河南士人与河北士人的内斗。

后来曹刘盟军伐袁,官渡一役,杀了近二十万河北人。

当时河北人可以说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河北慢慢站稳脚跟的。

又是给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赋,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讨好袁氏门生故吏。

好不容易让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统中原的河南大战。

当时曹贼这个畜生,大量强征河南民众。

拿他们当炮灰,想着就算打输了,也能够摧毁河南的战争潜力。

这就导致河北人又杀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听到这儿,刘备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长地问道:

“子玉,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出山呢?”

话落,又觉得用词不当,改口道:

“或者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南征呢?”

李翊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我已经离开军队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战,五军必然心悦诚服。”

刘备一脸诚恳地说道。

作为内阁第一首相,凌烟阁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论是功绩、资历、还是威望,都是群臣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更别提李翊人缘儿还很好了,跟大部分军队首领关系都错的不错。

纵然有那么几个不服他的人,资历摆在这儿。

你纵使有气,也没处撒。

李翊却摇了摇头,提醒刘备道:

“陛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人。”

刘备眉头一皱,叹气道:

“爱卿说的是元龙吧。”

“元龙豪气,天下闻名,朕亦甚爱齐才。”

“他又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边境,劳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亏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陈元龙一人还好,朕必然能够善了。”

“可在元龙背后,还有一整支淮南军。”

“还有不计其数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饭。”

“这人牵扯的一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若牵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会变得严峻。”

“朕一直没能收回江南的兵权,若再使元龙吃了这吞并江南的头等功,只怕事情就会更加难办。”

“一边是兄弟,一边是江山社稷。”

“朕夹在两者之间,也甚是为难呐。”

一般像这种话,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

刘备居然坦白说了出来,可见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实在没办法了。

这才不得已,来闻讯李翊的意见。

其实真要说的话,河北势力的威胁远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动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权力。

他现在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门生故吏,包括张郃这些河北将领都认他。

所以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权力,是已经被刘备收回中央的了。

现在就江南问题比较棘手,

陈登还保持着刘备当诸侯时期的“封疆大吏”特权。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时,可以有“州牧”这种封疆大吏。

但现在王朝建立,这种封疆大吏就有点威胁中央集权了。

只不过江南还没灭掉,不论是陈登还是刘备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权。

同时,刘备自己也不想被后世人指责他卸磨杀驴。

所以江南之功,刘备不想让陈登当主帅。

并非是讨厌他,恰恰相反,刘备是真的想保护陈登。

不想让他的风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领神会,近前低声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忧。”

“讲。”

“可在五军之上,另设“五军都督”一职。”

李翊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无形的圈子。

“五军统帅仍各领其兵,但重大决策需听都督节制。”

“都督只管战略大略,不干预具体战术。”

“如此既可统一号令,又不至挫伤各将锐气。”

五军都督的设立,它有点类似于司马昭定的灭蜀系统。

司马昭灭蜀时,出动了四路军马。

雍州刺史诸葛绪,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魏兴太守刘钦。

这几位将领彼此牵制,互不统属。

而他们全部直接归司马昭指挥,没有上下统属关系。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天衣无缝,总裁夺爱成瘾 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 天陨之命 火爆小宠妃:王爷,撒个娇 豆腐村 重生2014:我,刑侦之王 剑河录 南少的清纯小甜妻 回乡种田:末世系统早到十年? 龙车爷爷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