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了能有小半个时辰,终于发觉了异常,在远处的岷江上,与天相接的地方,逐渐出现了桅杆的顶端,上面飘扬着一面绣了五爪金龙的旗帜,不用说,必然是皇家的船只无疑了。在他的身后,十几人鱼贯而出,分列左右,表情极为恭敬。
再来看那石纲,船只从远处而来,总共有十二艘之多,每一艘都满载着各种奇异山石。
这些运送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到开封,沿淮﹑汴而上,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故称石纲。
不知为何,周毅的脑海之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名词来——石纲。
这张告示写的就是这样一回事,也就是说,现在的宋微宗不仅仅是大宋帝国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道教管理人间事物的领袖,有点政教合一的意思。
这是一艘很庞大的船只,高高的桅杆目测已经与青神县的城墙持平,挂着耀武扬威的风帆,船头站着一些人马,身穿官服,看起来等级还不低的样子。在这些人身后的甲板上,堆放着的是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有几人高的大石头,还有浮现出美丽纹的石板等等。
船队停下了,船上的官员们也下来了,青神县的老县令也带着主簿通判等人过来了。
周毅昂首挺胸走在街上,面对那些个官兵,虽然心中揣揣,不过却也没表现出异常来。一路沿着他们巡逻的方向来到了城边,周毅发现,这官兵大多沿着一条岷江布防。
周毅坐在书房里,却看不进去书,作为一个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人,好奇心可比这些老实的庄稼汉要大得多了,他一直在寻思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是研究历史的,因此无法从脑海中调取到这政和七年在青神县能发生什么大事。
周毅绞尽脑汁地想着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是很无奈,他什么也想不起来,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
“下官明白,明白,早已为各位大人准备妥当。”苏嘉明整个人都在发抖,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有些哆嗦,面对着这苏杭应奉局的一把手,无形的压力笼罩了他的全身。
终于,他还是丢下了手中的书本,与其在家中如坐针毡,倒还不如出门去一探究竟。
不过从这一天开始,不知道为啥,就连大白天的也有官兵在各条街道上面来来回回的巡逻,看着他们那凶神恶煞的脸,许多人都没有了出门的兴趣,大白天的也把自己关在家里。
宋代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如运马者称“马纲”﹐运米的称“米饷纲”﹐马以五十匹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
数百名拉纤的纤夫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黑色粗大的绳子在他们的身上勒下红红的凹下去的印子,汗水将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打湿着,沾着岸边的淤泥,看起来十分狼狈。
岷江自北而南,又有思蒙河与夹江等,水系发达,因此水运也算是繁荣。
从书里听徽宗如何**,毕竟没有直接的感受,现在亲眼见到了,周毅不得不惊叹,活生生的历史,已经发生在他的眼前。
徽宗酷爱石,最初,朱勔取江浙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他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奇异石等物,运往东京开封。
贴告示的地方一般选择在官府设置专门贴告示的布告栏里,同时也有可能贴在城门入口处,和各个茶馆门口,因此大观茶坊也不例外,门口的石墙上就被贴了一张,周毅他们跑过去看,却原来是一张册封的告示。
岷江横穿了整个青神县,不管是农田的灌溉还是百姓的饮用,大多取自此河,因关系青神县百姓,所以历代县令上任之后都对其有过修整,扩宽加深,修建水渠,到现在,看起来似乎比外面的思蒙河还要宽了。
对于苏嘉明的安排,朱勔显得十分满意,他微微点头,道:“如此甚好,你也不必紧张,我们住几天就走。”
苏嘉明赶紧接过话头,说道:“大人言重了,大人驾临青神县,乃是下官之福,亦是青神百姓之福,若非大人公务繁忙,下官还想腆着脸留大人多住些日子,好让下官一尽地主之谊。”
朱勔脸上带出笑容,对于如此懂事的官员,他很满意,不过却故作哀叹,道:“哎,你们倒好啊,治理一方水土,为民造福,不像我,天生的劳碌命,到处跑,我这把老骨头哟。”
“大人,万楼有几个姑娘手艺不错,待会儿叫她们过来,可以为大人拿捏拿捏,以缓解一路疲惫,如何?”
“如此甚好。”
“大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