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道意外撞上左少卿将要发作的戾气,当然和侯连海有关系。【】
但要说清楚这件事,就一定要先说清楚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这期间,正在不断变化的诡异的政治形势,以及正在暗搏斗的几支非同寻常的政治力量。
第一支力量,当然是以蒋委员长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方面。战场形势不利,已使国民党内部处于嬗变的前夜。蒋委员长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要他做出进退决策。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面的严密关注,尤其是在军队内部。高级将领们都在小心地观察着,以决定自己的行动。
第二支力量,当然是方面。已经于十一月拿下东北。此时,又在平津及张家口一线完成战略包围,傅作义的五十余万军队已路可退。高层已经察觉国民党内部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特别关注的焦点,就在淮海战场上。作为一种试探,高层决定先在苏北的淮安、淮阴及海州地区发起进攻,并全歼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史称“小淮海”。下一步战役打不打,如何打,高层密切关注的,就是华“剿总”司令白崇禧的动向。
第三支力量,则是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先生为代表的美国政府方面。美国国务院为国战场上的不利形势而焦虑,密令司徒大使尽快改变国政府的领导人,以挽救败局。司徒先生曾与蒋委员长多次密谈,晓以利害,竟未取得效果。后根据美国情局高级特工梅斯的建议,他们把视线转移到小小的侯连海身上。
第四支力量,则是不动声色的“桂系”。白崇禧此时坐镇武汉,手里控制着四十万军队。这支军队是否进入两淮地区,决定了徐蚌会战的成败。十一月上旬,白崇禧令所属第十二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拉开准备东进的架式。但李副总统与白崇禧已经多次密会,并不准备真的把军队投入徐蚌战场。这个理由,就与小小的侯连海有关系了。
十二月旬,侯连海被保密局女特务左少卿刺杀的消息登在各大报纸上,一时引起军队内部部分高级将领的愤怒。白崇禧借机拒绝出兵徐蚌战场。高层则借这个机会发起“大淮海”战役,以六十万军队,把八十万打得稀里哗啦。
小小的侯连海,竟然搅乱了蒋委员长的大棋局。
杨志笑着说:“到了,您就知道了。”
但左少卿并不想放下枪。她心里的戾气正顶得她怒火万丈。她向站在不远处,只敢把手放在枪套上,并不敢掏出来的杨志喊道:“杨副官,你去检查一下他们的枪,谁的枪没有打开保险,谁的枪里没有顶上子。快去查!”
左少卿只好向前走。但走到办公桌前才发现,办公桌的对面并没有给客人准备椅子。她不由阴下脸,露出一丝恶意的冷笑,盯着坐在桌后的于志道。王八蛋,给老子玩这种小把戏!
于志道也咬着牙盯着左少卿,果然喊了一声,“一!”
她说:“于长官,现在喊,三!”
这个时候,于志道怎么敢再喊三。这个左少卿死不死他不知道,但她手里的枪至少有一颗子会打进他的脖子里。
“免贵,姓杨,杨志。不过,可不是水浒里卖刀的杨志。我没有他的本事。”
左少卿笑了,“好吧,于长官,我下来。”
军官见左少卿的黄包车,一步跨到街边,远远的就举手向她行礼,并伸手示意车夫停车。拉车的车夫哪敢违抗军官的命令,慌忙停下车,回头左少卿。
左少卿仍然盯着于志道,语气冰冷地说:“于长官,你现在喊一二三,然后一谁先开枪!现在就喊吧!一!”
出了楼梯,他们进入一条长长的又宽阔又干净的地下走廊。
左少卿的警觉已经成为习惯。她到路边的汽车和军官,就已经意识到可能有问题。她从口袋里掏出手枪,反手插进后腰里。从后腰里拔枪,要比从口袋里掏枪,速度更快。不久前她打死黄枫林,就是从后腰里拔出的枪。
杨志向前伸出手,“少组长,请。”
左少卿判断,这里不像是仓储之类的地下室,倒更有可能是地下指挥部。她扫了一眼身后,除了身边的杨志外,并没有其他人跟着她。她猜想,情况可能并不算太坏。她准备走着瞧。
军官走到车旁,再次行礼,恭敬地说:“对不起,少组长,我们长官有请。”
左少卿想了想,她没有什么好怕的,见军官拉开车门,就坐了进去。
杨志于志道的脸色,便去检查六个警卫的枪。结果发现,三支枪里没有顶上子,两支枪没有打开保险。
“贵姓?”左少卿问。
那些警卫没有办法,只好把枪插进枪套里,仍瞪着眼睛。
左少卿并不他,只说了一句,“滚一边去!”
左少卿注意到的是,办公桌的两侧,面向间,各站着三名全副武装的警卫。她现在已经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她面临的大概是鸿门宴之类的局面。
杨志回头说:“少组长,只有秦班长的枪顶上了子,也打开了保险。”左少卿仍然盯着他,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