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授予王孝杰尚方宝剑,王孝杰的权力就会大增,他的号令将会更加森严,没人敢不遵,即使武三思和李隆基也不敢违抗。同时,也使得吐蕃更加靠近河西走廊,能够对河西走廊构成直接威胁,迫使唐朝不得不在西北派驻大军防守。
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了,但将士们依然是挥汗如雨,刻苦训练。
“李隆基见过各位将军。”李隆基抱拳回礼,飞身下马。
“咚咚!”就在这时,聚将鼓响,声震长空。
贾铭很得武则天赏识,而且,他人还不错,算得上正直了,没有陷害过人。尤其是,他帮过李旦很多回,这令人对他起敬,即使是王孝杰这样的名将,对他也不乏敬意,是以用了“大人”二字。
“贾铭,你年岁大了,本不该让你受苦。只是,此战干系极大,这次去北方宣旨,需一个镇得住的人,非你莫属,就有劳你辛苦一趟了。”武则天冲贾铭道。
“你……”众将气愤不已,要是目光可以杀人的话,武三思已经成了鸡零狗碎。
贾铭的目光在众将身上一扫视,落在李隆基身上,点点头,一脸的赞赏。
可以想想一下,若是派一个不太重要的人去宣旨,武三思知道了这道奇葩圣旨后,肯定会不服气,会闹腾。贾铭去,他就不敢闹腾了。
帅府里已经有不少将领了,他们站得笔直,分列两厢。
“怎么了?怎么了?你们还想吃人了?”武三思得意的一昂脖子,洋洋得意的,道:“本王就诬告王孝杰了,你们能怎样?能把本王怎样?谁叫陛下是我们武家的人呢?”
历来只有贾铭数落李隆基的事儿,赞赏李隆基这是头一遭,李隆基有一种很荒谬的感觉。
贾铭的目光移开,在武三思身上停下来,摇了摇头,脸上掠过一抹不快。
“见过大帅。”众将见礼,声音洪亮,如同雷鸣似的。
李隆基一扫视,没有发现王孝杰,有些惊疑:“大帅擂聚将鼓,为何不见人呢?”
只见王孝杰和唐休璟簇拥着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来宣旨的贾铭。
“陈玄礼,这里交给你了。”李隆基眉头一挑,冲陈玄礼道,道:“我要去见大帅。”
王孝杰在军中的威信很高,武三思竟敢诬告他,这让众将大是气愤,个个打量着武三思,如同发怒的雄狮似的,杀气腾腾,恨不得把武三思撕着吃了。
“梁王状告王大帅里通突厥,意欲恢复李唐江山……”贾铭的话才开了个头,就被一片轰鸣声打断了。
“遵旨。”贾铭领旨。
“陛下请放心,贾铭愿去宣旨。”贾铭忙道。
“遵旨。”贾铭接过尚方宝剑,施礼告退。
“楚王也不知?那是为何呢?”
“免了。”王孝杰一挥手,冲众将介绍,道:“这位是陛下身边的贾大人,奉陛下旨意,前来宣旨。”
第二次见面是武三思和武承嗣利用张昌宗之事诬告李旦一家子,贾铭一见面又把李隆基好一通数落。
立时有太监送来武则天的宝剑。
“丝毫不留情面啊!”狄仁杰听在耳里,大为欣慰:“武三思这次有得受了。”
以贾铭的得宠,他要陷害人很简单的事儿,他却没有这样做,的确是当得起这一称呼。
李隆基是皇亲国戚,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是李旦的儿子,他应该能知道,众将的眼睛瞪得滚圆,死盯着李隆基,静等他回答。
自从上次他们拜访李隆基后,就有了不错的交情,见到李隆基自然要是见礼的。
“也对。”众将不再议论,进入帅府。
“见过楚王。”众将冲李隆基见礼,个个脸上泛着亲切的笑容。
聚将鼓响,凡在丰州的将领,都得赶去相见,李隆基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李隆基远远就看见帅府前众将云集,个个顶盔贯甲,精神抖擞,一副随时可以上阵杀敌的样儿。
“此剑跟随朕多年,从未赐人,今儿朕就赐予王孝杰。”武则天的眉头一挑,如同利剑似的,道:“任何人若不听从号令,若不能力战,胆敢怯敌不进者,王孝杰凭此剑皆可斩之!”
“楚王,你可知大帅为何聚将?”有将领很不解的冲李隆基问道。
武则天还剑入鞘,递给贾铭,道:“你即时起程,速到边关,宣朕旨意。”
xxxxxxxxx
如此惊疑的将领不少,只是这问题谁也无法回答,只得把一腔好奇埋在心里。
要是武三思告准了的话,武则天一定会出动千骑前来捉拿王孝杰。要知道,王孝杰是重将,手握重兵,一个太监能擒住他?非得出动千骑不可。
贾铭赞赏的打量一眼李隆基。
“我不信!”武三思一愣,却是头一昂,脖子一梗,嘴硬道。
“好了。听我宣旨。”贾铭尖细的声音响起,从袖里掏出圣旨,展开道:“武三思……”
“听见没?李隆基,你听见没?陛下要夸我呢。”武三思得意的昂起脖子,冲李隆基叫嚷起来:“你等着瞧吧,我要告你。”
“……你这狗东西!”武三思一句叫嚷的话没有说完,只听贾铭的声调陡然转高,扯起嗓子吼得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