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魏良臣明白杨镐的意思,李家想要在辽东继续做那“擎天柱”般的存在,辽东就必须有事。
有事则女真、蒙古。
事起,朝廷倚重李家,则李家则富贵永远;事无,则太平经年,再无巨头。
如何要有事?
便是区分二字。
唯有强烈区分女真、蒙古之存在,使之无法和辽东汉民融合,使之永远游离于明朝统治边缘,则才有利用价值。
此亦为“改流为土”。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杨镐心念一动,旋即强压下去。
辽东若无女真,则李家又哪来天大军费可用。无有巨资,将门亦不过三代而泯然于世间。
魏良臣苦笑一声,复道:“学生乃是内臣,不可干政,亦不能施行此策,然老师却可。”
说一千,道一万,不过“利益”二字。
魏良臣不防杨镐问他这事,他总不好说这是以己之道还施彼身吧,理了理思路遂道:“学生为舍人时曾出关巡访,也曾在建州盘恒,对女真各部所见皆不以为然…想我大明既定四海,万事鼎新,举国皆循汉家衣冠束发之制。故不论于何时何地,但见衣冠相同者便视为亲切…
这个“大清”让魏良臣心弦一荡,思索之后道:“自是皇帝了。”
魏良臣没说话,心里却道你杨经略说的好听,当初我这做学生的可是百般提醒你扫荡建州,你却不当一回事,反把个土寇炒部落当成正菜,现在滚蛋回家了却恨自己没办成事,怪谁?
说到这里,魏良臣补了一句,“从前对建州所为,乃我大明从建州,而非建州从我大明。唯移风易俗,蓄发改服,方能使建州从我大明….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之基业遂衰,于今天辽东而言,若能使建州尽服汉衣冠,同样可使女真之祸彻底去根。”
原是想好好干番事业,不想只做了一年就叫科道弹劾,灰溜溜弃印归乡。如这般境地,他哪里还有机会再复起啊。
魏良臣微一沉吟,懂杨镐的意思了。
此念让他羞愧,让他脸红啊,也是他心底绝不愿承认的——他此来通州,未必不是想借魏良臣的势再次复出。
除非…
“为师问你,你如何想到这移风易俗,蓄发易服策的?”杨镐对此真是感兴趣,他这次特意从河南商丘老家过来通州,一是当面将旧部交托,二便是此事了。
“我朝祖制,太监不得干政,陛下不曾骂错你,便是为师听说这事后,也骂你几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