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公公将烟袋在棺材上敲了敲,说了一番痛心疾首的话,说自己是如何冤屈,如何愤慨,如何有苦说不出…这也是本性使然了。
十年后,大清没钱打仗了,开了三大案,光荣的汉军旗黄旗三等男爵赵家于是“主动”将家产捐输,成了穷光蛋。百年后,子孙连旗人都做不得,叫自谋出路去了。
南都不失,也不致崩盘那么快。
若识趣则罢,若不识趣,公公便在他家门前放上一个时辰的二踢脚,看看他在府里呆不呆得住。
公公不以有色眼光看人,时下这位赵大公子毕竟还没做那么大的恶,况且人家无条件投降的性格十分符合他的利益。
所以他不能让魏阉欺上门。
公公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知道人心不能过贪,贪的狠了容易掀桌子。所以,他将对接的事情交给了赵四宝,然后咳嗽一声,意味深长的看了眼赵大公子,拍拍棺材,命改道往定远侯柳祚昌家。
赵大公子果然上道,忙道愿意再加两万两弥补公公的心灵损失。
你爽快,公公也爽快。
任你双方如何交手,如何打的不可开交,如何想着对方死,但朝廷勋臣府邸岂是你一太监能擅自掳掠的呢。
忻城伯给儿子的底线其实是十万两,这后面的五万两完全是赵大公子自作主张。
刘朝用和王永光的心思,赵伯爷一肚子数,徐公爷也清楚,可知道又能怎样,魏阉进城后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于有司各部也是绝不侵扰,一门心思冲他们勋贵来,人家想找借口出面制止都不得。
当然,弘光不跑,赵之龙怕也没这胆量擅自决定投降。
赵之龙这任南都外守备是崇祯给选的,原是做的最坏打算,让赵之龙、高起潜他们扶保太子在南都登基的,结果,优柔寡断自个断了传承,连带着选的人把朱明彻底给坑了。
细说起来,当不算弘光没有用人之明。
由此说明,二五仔没好下场啊。
因而他将府上所有人都派到路口,他绝不允许魏阉及其所部官兵抬棺到他家闹事。
赵世新自认比刘嗣爵有骨气。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真要是二十八家抱成团,他魏阉难道还敢真杀人不成?
公公比多铎优秀一百倍,又如何能不谨慎一些呢。
降清之后,赵伯爷表现的也够忠心,迅速上缴祖传丹书铁券,成功从大明的三等伯爵变成大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三等男爵),降了14级,光荣改籍汉军镶黄旗人。
反了他天也不敢!
他是识时务的,也是明大体的,可魏阉要价太高,这让他无法接受。
不过,人尚未出娘始的多铎都对赵大公子的投降表示谨慎怀疑,先派小股清军到南都城下观察,确认情况后才率大部队到南都城下受降。
本指着刘嗣爵和魏阉斗起来,给内守备和兵部插手的机会,可刘嗣爵就光长了张嘴,屁的硬气也没。
只是,于此同时,赵之龙却代表其父偷偷和魏阉谈判了。
伯可杀不可辱!
只是,门前却有十多个下人以及十多辆马车。
每辆马车都放着六只银箱,里面或是黄金,或是白银。只是数目总加也不过三万多两。
侯府再有钱,匆忙之间也凑不出那么多现银,所以,定远侯想的周到,叫管事算了算账,给魏公公送来了十几张地契、房契,总合价值约在十二万两左右。
侯府管事说他家侯爷昨日染了风寒,不便招待魏公公。
主人家有病,公公哪能不通人情,于是命人将东西拉走。临走时,特命书“顺”字张贴于侯府大门之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