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碑高九丈九尺,通体非金非玉,呈现出一种混沌初开的灰白底色。
碑体之上,左半边铭刻著玄奥古朴的阴阳鱼与八卦流转纹路,道韵天成;右半边则烙印著清晰的金色菩提叶与万字符轮,佛光內蕴。
碑身正中,正是那十六个由太上道韵与如来佛光共同凝成、散发著永恆不朽气息的大字:
【道法自然,佛渡有缘,心秤衡之,殊途同归!】
——万法碑!
登仙台下,万头攒动。无数仰望天门的修士与凡人,震撼地看著这突然拔地而起、散发著古老而宏大气息的石碑。
那碑文不带丝毫偏颇,却又蕴含著至高无上的力量,仿佛为所有求道者指明了方向——无论走哪条路,最终都需以心为秤,归於守护三界的精诚大道!
“万法碑立,大道归源!”
玉帝长长舒出一口气,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打破了殿內的沉寂。
天庭佛道之爭,在两位至高的论道下,暂时被引导向了新的平衡点。
然而,三界的风云並未因此停歇。
登仙台前,一名新晋登仙、曾在禪心试炼中以“悲天悯人”形象著称的年轻佛修,正意气风发地接受著下方凡俗的艷羡目光。
无人知晓,他那低垂的眼瞼下,暗藏的並非慈悲,而是算计的光芒:
“妖族精怪,亦是功德资粮……”
几乎同时,净业谷外的凡人王朝工地上,巨大如山的机关傀儡正轰鸣著撕裂山体,年轻的工造府大匠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以机关移山填海,以火药开凿通途!仙神能奈我何?人定,必將胜天!”
幽冥深处,刚刚从清算风暴中喘息的十殿阎罗,看著新立的万法碑文,面色各异。
而被杨戩以心秤洞悉、严惩的仙门世家残余势力,在阴暗角落里聚集,眼中闪烁著怨毒与不甘的寒光。
孙悟空独立於星源之座,金睛扫过万法碑,掠过登仙台,望向凡间那喧囂的“工造府”工地,最后落向幽冥深处那口仍在缓慢恢復平衡的轮迴井,以及井中那颗需要人间烟火温养的“尘世丹核”。
鬢角的混沌星晶,在万法碑散发的永恆道韵映照下,流转著深邃而包容的光华,如同一只明察秋毫的苍天之眼,静静注视著这纷繁万象、机遇与暗流並生的——归源之路。
……
……
万法碑矗立於登仙台侧,混沌光华流转,道韵佛意交融,为三界新序注入一股磅礴而深沉的调和之力。
天庭的佛道暗涌似被暂时抚平,然而维繫三界的精诚之路,其荆棘远比显露的更为深邃致命。
幽冥深处,轮迴井在“尘世丹”的支撑下恢復了平稳的脉动,混沌色的气流稳定吞吐。
玄炉童子坐镇井畔,小脸却日渐凝重。
他掌中托著一枚由崑崙山魂本源与人间香火共同凝聚的“尘世丹核”,其上延伸出亿万缕几乎不可见的丝线,探入虚空,源源不断地汲取著维繫轮迴平衡所需的能量——人间“精诚烟火”。
这“精诚烟火”,並非寻常香火,而是眾生在践行“敬畏、协作、精诚”之道时,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所散发的无形愿力。
它本应是三界共生的滋养,如今却成了轮迴运转必不可少的“薪柴”。
起初並无异样。
然而,玄炉童子以丹道圣童的敏锐,渐渐从丹核反馈的“烟火”中品出了一丝异样。
那原本醇厚、鲜活、带著喜怒哀乐人间百味的精诚之力,正变得……寡淡。
这异变,最先在人间烟火最盛处显现端倪。
南赡部洲,一座曾以民风淳朴、孝义传家闻名的小城。
张家老父缠绵病榻数月,独子张生向来以孝闻名,侍奉汤药,衣不解带。
邻里无不称颂。
可这一日,张生端著药碗走到父亲床前,动作依旧轻柔,眼神却平静得近乎漠然。
老父浑浊的眼望著他,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渴盼,虚弱地唤了一声乳名。
张生只是“嗯”了一声,將药餵下,便转身收拾碗筷,心中无悲无喜,仿佛只是完成一项日常功课。
邻人前来探望,夸讚他孝心,张生也只是扯了扯嘴角,心底毫无波澜。那曾经沉甸甸的孺慕之情,如同被无形之水稀释,淡得几乎尝不出味道。
北俱芦洲,一处因净业谷福泽而新生的繁华市镇。
一对新婚燕尔,三月前还如胶似漆,眼神交匯时满是浓情蜜意。
可近来,丈夫归家越来越晚,妻子也懒得询问。
饭桌上,两人相对无言,往昔说不完的体己话仿佛已被抽乾。
妻子抚摸著丈夫送的定情玉佩,指尖冰凉,心头也泛不起一丝涟漪。
丈夫看著她平静的侧脸,莫名感到一阵烦躁,却也懒得深究。
那份曾炽热如火的爱恋,竟在平淡的日子里无声无息地冷却、褪色,只剩下一种名为“习惯”的空壳。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感的“稀释”並非孤例。
父母对孩子闯祸的担忧减弱了,朋友间肝胆相照的义气变薄了,甚至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不再那么鲜活。
整个凡尘,正在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失去它最珍贵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