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於,真话来了。
安森保持耐心,继续等待下文。
蒂耶里,“我们希望『与歌同行』能够报名坎城,我们的选片团队將集体观看,再確定电影进入什么单元。”
事情,终於显露全貌。
的確,蒂耶里发出邀请,不是因为相信导演,而是因为相信演员,又或者说他们需要安森的流量。
在蒂耶里首次担任坎城选片委员会总监位置的年份,他已经展现自己博弈和社交的能力,他知道应该如何製造话题。
但蒂耶里和好莱坞的娱乐至死不同,他不会为了娱乐孤注一掷粉身碎骨,他需要安森、却不是“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蒂耶里今天的目的,不是邀请“与歌同行”进入主竞赛单元,而是邀请“与歌同行”报名坎城。
相似的意思,截然不同的待遇。
如果不是安森保持冷静,因为蒂耶里的亲自登场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此时恐怕已经心怒放地答应,到时候“与歌同行”是否进入主竞赛、甚至是否能够进入坎城,全部就看坎城的决定了。
假设一下,“与歌同行”被坎城拒绝了,在普通人看来,拒绝就拒绝,没有任何损失,但现实没有那么简单。
一旦“与歌同行”被坎城拒绝的消息走漏风声,影评人、专业人士、导演和演员、吃瓜群眾全部都有一个印象:
电影质量平平,遭遇闭门羹。
到时候,电影甚至还没有展开宣传,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陷入不利局面。
所以,坎城没有损失,他们甚至还可以利用安森吸引一把流量;但“与歌同行”和森林影业却要损失惨重了。
但重点在於,森林影业这样的小公司,他们需要冒险他们需要抓住一切机会,哪怕明知道坎城是一个陷阱一个噱头,他们也还是需要放手一搏。
正是因为明白这些,蒂耶里一切都在布局。
从惊喜探班到探班礼物再到吹捧阿方索和艾曼努尔,步步为营,蒂耶里一直在模糊焦点转移视线,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谋划什么。
可惜,终究还是被安森识破。
那么,安森应该拒绝吗?
不,卢卡斯的考量是正確的,他们需要这样的机会。那些危机那些困境,全部都是建立在电影被拒绝基础上的,但如果“与歌同行”进入坎城主竞赛的话,一下就可以扭转局面,情况完全不同起来。
思绪,短暂地在安森脑海里打转一圈。
坎城有坎城的立场,他们有他们的立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谋算,无可厚非。
所以,现在的重点在於如何博弈。
如果直接要求蒂耶里承诺”与歌同行”主竞赛席位,蒂耶里完全可以信口开河地答应下来,事后再周旋。
决策权,依旧在蒂耶里手里。
那么,安森应该怎么做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