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先天土木圣体徐达
就在江南数省的土地价格暴跌,地主们被逼着纷纷向朝廷捐献土地之时,今年的数学恩科也在有序的进行当中。
四月份那一道关于高炉的复合应用题,只是决定有没有正式参加恩科的资格而已,说白了就是初试,但即使只是初试,还是淘汰下去了很多人。
许多初试就被淘汰下来的士子自然心有不甘,觉得这次数学出的题目太难,有谁能考得上的,按照这个难度和淘汰率,即便最后真有一些数学大家能考中的,估计也凑不齐朝廷要的340人的录取名额。
而且就算是一些这次通过初试的考生,其试卷给出的答案也都非常潦草,很多直接给出了结果,但却没有解题过程,也有的甚至直接试卷上画了一堆竖杠横杠,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算筹。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能给出正确答案的,不管有没有解题过程,这次都算通过,可以前往全国六个考点参加正式考试。
有人可能会问,只给答案,没有解题过程,那万一是作弊抄来的怎么办?
鲁锦对此的态度是无所谓,哪怕是抄来的答案都没关系,因为数学这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往后考越来越难,早晚都得露馅。
而且即便一路靠着作弊手段,全都通过了,等分班的时候还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呢,到时候给你出一样难度的其他考题,你却做不出来?呵呵,那时再一起算总账也不迟。
至于那些连初试都没过的考生,自然免不了一番抱怨,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下发的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样本发下来了,最开始只是每个府一套,然后再让下辖各县派人来府里抄写,县里再给普通士子抄写,这也是应鲁锦的要求,可以先行散播数学教材,让有志学子在家自学。
一些本就住在府城的士子,这次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这套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科书后,顿时大呼后悔,有些还私下里埋怨皇帝,陛下怎么没早些把这书发下来,尤其是里面那些几何公式,他们若是早学会这些,又怎么可能连一个双锥体的高炉容积都算不出来
甚至有人当场画出考题里的双锥体高炉炉体,然后套着书中的公式重新计算,很快就计算出了容积,这时再重新解那道初试的应用题,这不是很简单嘛,怎么当初就没想到呢,他们那叫一个悔啊。
还有些人则是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即便教科书里给了公式,让他们按照公式去套,可他们还是不会计算,因为计算圆锥体需要用到圆周率3.14,结果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乘法计算小数,这就没办法了,这是连基础都没打好。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关于朝廷传下来的这套数学教科书,他们还是很感激的,因为这不仅是有关恩科考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东西真的非常实用。
尤其是里面的小写数字(阿拉伯数字),还有各种计算符号,以及竖式、公式等等,这东西的实用性非常强,计算又十分快捷,哪怕不是为了考试,平常人多学一些也没坏处。
当地的官员也对这些前来抄书的士子说,等各地学校建成,新式教育铺开之后,不惟恩科,就是正式科举里的明算科,将来也要考这些,而到时数学恩科的题只会比教材上的题更难,各位早做准备吧。
众人闻言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比这还难,那谁能考得上啊
不过鲁锦可不管这个,这次之所以出的题那么简单,那是因为天下士子大多数都没专门学过数学,等以后数学教育铺开了,怎么可能还出那么简单的题。
说白了他搞的这个数学恩科,就不是招普通人的,而是专门招那些天才的,你把这个数学恩科,当成后世的理科竞赛就对了,它就不是普通的高考。
后世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体系,是华罗庚一手设计的,而且钱学森对于教育,也曾有过缩短学制的建议。
钱老认为人的智力巅峰在20岁,所以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应该让小孩4岁入学,8岁学完小学和初中,16岁大学毕业,然后一年实习,一年专业深造,18岁就可以硕士毕业,20岁就人均博士毕业了.
虽然,但是,最后这个建议还是被部分采纳了,当然这种培养天才的法子没办法全面普及,但还是给那些天才们留了一条上升通道,这就是‘跳级’,‘竞赛’,还有‘少年班’制度。
鲁锦搞的这个恩科,其实就是正式的科举路子之外,另一条专门遴选天才的路子,所以考题当然会越来越难了,而且等今后普及教育推广之后,恩科也不会只考数学,物理和化学同样会纳入恩科的考试范围。
因此当众人听到以后正式科举的明算科,也要考这些教材上的内容,且恩科也会越来越难时,当场就有人提议,要不要组建几个数学学社,其实就是自学互助小组。
现在朝廷只是下发了教材,允许民间士子自行抄录学习,但还没有专业的数学老师来教,而大多数士子对数学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组建民间学社,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谁先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再将之教给其他人。
再说现在书也比较少,一些没来得及抄录教材的人,今后也可以到学社里抄录,就不用一直跑官府来抄了。
此言一出,立刻就有不少人响应,全国各地的数学学社也纷纷涌现,一些士绅大族掌握的私塾、书院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派人来官府抄书,再拿到自家书院和私塾教授子弟。
也有书商见到商机,先是到官府抄来样本,然后翻印教材四处兜售,卖的时候就说这是今后朝廷科举的指定教材,一时间倒也销量颇丰。
与此同时,就在江南各省忙着成立数学学社,应征移民的时候,北方的移民工程同样也没停下。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鲁锦和原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都大搞移民,但整体的移民政策,差距还是挺大的。
南方倒是大致相同,都是从人口最多的江西和两湖地区,往四川,云贵这些地方移民,北方的移民政策却大相径庭。
北方人口最多的两个省,是山西和山东,加起来人口应该有一千万出头,原历史上老朱主要是把山西和山东人口,往中原的河南迁移,顺带也往河北迁移一些,是从外围的边地向中间迁移,而鲁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是把边地人口往更外围迁移,河南反而一直空着。
比如今年,北方同样是移民十个师,13万5千人的规模,其中山西出四个师,三个师迁往河套地区,一个师迁往漠南的锡林郭勒;山东出三个师,全部迁往辽宁、吉林等地;江苏也出三个师,沿着运河北上,迁往河北的运河沿线。
而这个时空的河南,除了当初中原战役的时候,鲁锦一口气迁过去五个农垦师之外,之后就一直没往河南迁移过人口,所以河南到现在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
这就是整体战略的不同了.
在原历史上,因为老朱放跑了小铁锅,导致朱明时刻要面临北元的反扑,再加上河南因为天灾和战乱,早已荒草遍地,十室九空,于是老朱就定下了从边地迁移人口充实中原,而在边地高筑墙,广积粮,打造北部边防,防止北元重新南下的策略。